• 我爱技术网-河南网站建设-上海网站建设-SEO优化-网络营销-SEO三人行

  • 专注网站建设 服务热线: 13061801310

当前位置:我爱技术网 > 新闻信息 > 正文

常州:破解乡村振兴三大难题在一线

发布时间:2018-12-14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破解乡村振兴三大难题在一线(1):人从哪里来?

  事在人为。

  乡村振兴,首先遇到的问题是人从哪里来,特别是各种能人和带头人。

  记者在江苏省常州市的一些“空心村”采访发现,能力越强的人,往往越早进城落户。多年前招录来的大学生村官,也通过后来的各种招考、招聘走掉不少。其中,金坛区直溪镇14名大学生村官陆续离去,到去年,最后一个也走了。

  然而,新的变化也就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

  种植养殖大户:年轻人占比已跃升到70%

  肖丽的第三次回归

  肖丽今年35岁,原先在金坛城里一家生产高档服装的厂里上班,工作得心应手,每月工资近6000元。今年3月,她回到金城镇后阳村老家,当上了新型职业农民。

  这是她第三次回归。她是在了解到“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后做的决定。她接下父母从村上流转来的150亩地,又从20多户人家那里流转过来75亩。

  肖丽第一次辞职回家是在10年前。那次是因为母亲病重。她一边照料母亲,一边跟父亲学做农活。后来,母亲病情稳定了,她就回城重新找了工作。

  几年后,父亲摔伤,她只得再次辞职回老家。当时,150亩小麦等着收割,她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全家人商量后,添置了联合收割机和高速插秧机。肖丽跟着厂方的师傅学会了操作。那一阵,她对长期回归倒是动了心,但是考虑到自己已经在城里安家,想想还是回城了。

  这一次,肖丽铁了心。她说,她发现不少村庄的面貌在发生变化,身边也有人回老家做一些新行当。她和丈夫商量后,决定走出这一步。

  “我已切身体会到,农民不再是一种身份,而是一种职业。”肖丽说,“不过,要当好一名新型职业农民并不容易。”

常州:破解乡村振兴三大难题在一线

肖丽(资料图)

  今年春耕备耕时,肖丽利用滴灌技术,在水泥场上育秧取得成功,大大节省了成本。国庆节前夕,她通过了农机理论知识、场地驾驶、田间作业等多个科目考试,拿到了相关证书。

  肖丽说:“今年收入不错,各项加起来,净利润会超过25万元。”

  肖丽爱美得很,但是,风里来雨里去,肤色不像原来那样白了。她把自己劳动时的照片发到“朋友圈”后,好友纷纷点赞。

  村合作社社长戴建傲说,肖丽不但种田比老一辈人强,而且对全村的带动作用大。她一举接管两个电灌站,除了为自己种的地灌溉,还为150多户人家种的地打水。同时,她还为80多户人家代耕代种代收。

  金坛区委农工办主任史一飞说,像肖丽这样的种植养殖大户,全区共有1258户。其中,户主是年轻人以及主要依靠年轻人的,已经占到70%。这项占比,5年前只有40%多。

  “这种现象,正渐渐成为一股潮流。”戴建傲说,“在附近的培丰村、长竹埂村,也都是这样。”

  戴建傲说,现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特别是返乡创业贴息贷款、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以及鼓励创业的“以奖代补”,都很有引导作用。

  500多个“空心村”出现新气象

  姜方俊落户和“龙头”力量

  姜方俊是镇江市人,南京大学信息管理专业毕业后,留学德国并获得硕士学位。他曾在上海有一份薪水很高的工作,如今成了常州市金坛区仙姑村的“新村民”。

  几年前,有机农业在发达国家农业中占比已经较高。姜方俊调研后发现,在我国,占比还不到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他决心依托互联网,大力发展有机农业。

  姜方俊开着车到处考察,行程近5万公里。最终,他看中了仙姑村水库大坝下的1500亩地。

常州:破解乡村振兴三大难题在一线

一号农场(资料图)

  姜方俊找到了合作者。于是,一个“有机农场”像模像样地建设起来,一期投资6000万元。姜方俊雄心勃勃地给它起名为“一号农场”。

  然而,姜方俊连连受挫。由于要改良土壤,必须大量种植绿肥作物,第一年一分钱收入也没有,资金链出现问题。多位合作伙伴都用房产抵押贷款来支持他。后来,又由于有机农产品成本高、价格高,许多消费者不接受。就在农场采用“稻鸭共作”方式放养的第一批鸭子亟待出售之际,姜方俊跑了多个城市的批发市场,对方给出的价格都不如成本高。一气之下,他把2000多只鸭子发给了员工。

  姜方俊发动全体员工动脑筋、想办法。农场既举办系列农事体验活动,也进入城市社区营销,还加大电商促销力度,终于成功走上“订单农业”之路。

  此后,农场继续投资。目前,农场已生产有机农产品300多种,在20多个城市拥有5000多名高端会员,今年1—10月线上线下销售额已达6600万元。农场还成为远近闻名的农业旅游景区,月均接待游客8000多人次。去年2月,该农场在新三板挂牌。

  农场直接带动了农民致富,不但使流转出土地的256户人家有租金收入,而且让附近10多个自然村的150多名农民,也像城里职工上班一样,每天来这里工作。下班时,大家常常一路有说有笑。

  村民们收入稳定、工作安心,过日子也变得讲究起来,有的人家买了汽车,有的人家精心装修住房。村民们不但在自家房前屋后种上绿树红花,而且献计出力,踊跃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受农场的企业文化影响,这些村也开始举办这样那样的文化活动。

  农场还从这些村庄走出去的大学毕业生和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中招聘了40多人。这批年轻人回乡后,为村里带来了新的活力。

  史一飞说,目前全区农业龙头企业已发展到172家。按照自然村计算,这些“龙头”在不同程度上带动了500多个“空心村”出现新气象。这些企业的掌门人,有土生土长的当地人,也有外来的“新村民”。

  金坛所有101个行政村都有了“大学生回乡兴村干部”

  陈智渊与汀湘村

  现在,行政村的规模都很大,农村基层组织工作量大、要求高,不少村干部不适应。直溪镇的汀湘村有28个自然村、49个村民小组,村党总支和村委会共有7名干部。其中,两人已超过退休年龄,还有两人都已58岁。

  10月8日一大早,32岁的陈智渊打开了这个村委会办公室的大门。陈智渊是直溪人,毕业于淮阴师范学院。这是他第一天走上新岗位。

  这一天,像陈智渊一样,还有100名大学毕业生分别到100个村委会上岗。他们平均年龄是28岁,都是当地人,大多数已在外地工作过几年,都有志于建设家乡。

常州:破解乡村振兴三大难题在一线

回乡兴村人才行动

  金坛区将此举称为“回乡兴村人才行动”。全区一共有101个行政村,今年全面推出这一行动。

  陈智渊的父亲在镇上办了一家广告公司,年营业额在全镇同行中位列第一。陈智渊在公司里工作两年,把生意做得更大。可是,他并不喜欢这一行。

  几年前,他通过公益性岗位招考,到汀湘村做了协管员。在协管农村医保、人武、综治等工作中,他越来越觉得自己的付出有价值,干得也越来越带劲。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常州:破解乡村振兴三大难题在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