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爱技术网-河南网站建设-上海网站建设-SEO优化-网络营销-SEO三人行

  • 专注网站建设 服务热线: 13061801310

当前位置:我爱技术网 > 新闻信息 > 正文

罗必良炮轰大学城没文化 规劝学生早点结婚

发布时间:2021-07-01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罗必良炮轰大学城没文化规劝学生早点结婚

■如今的罗必良完全醉心于农业研究,一心想为农民做点事。

  广东省首届优秀社会科学家、“华农传说”罗必良炮轰全国大学城像工厂——

  ■专题统筹:新快报记者 张英姿 陈红艳

  ■专题采写:新快报记者 陈红艳 实习生 陈晓芬

  ■专题摄影:新快报记者 王小明

  他生于农民家庭,当年考入农业大学,直接目的是“跳出农门当官”,可30多年来,他始终在“农门”打转,并成为全国农林高校中惟一的人文社科类长江学者;他32岁破格晋升为教授,33岁被聘为博士研究生导师,他是当时广东最年轻的教授、博导;他获奖无数,被誉为“拿奖专业户”;他个性十足,是校内惟一敢公开叫板校长的教授。他就是被誉为“华农传说”的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罗必良。

  近日,罗必良在接受新快报记者专访时,炮轰全国的大学城,称全中国的大学城都没文化,整一个工厂,是名副其实的芭比娃娃生产车间。从那走出来的大学生,都是没文化内涵的芭比娃娃,只是“看上去很美”。

  谈农科之路

  从一心想当官到“农学家”

  本来是想混口“城市饭”,最终却还是戴了一辈子的“农帽”;本来是怀揣着一个“当官梦”,最终却下定决心搞了一辈子的学术……身为一个农民的儿子,他总在奢望,能用自己的方式为农民做点什么。他也希望,能有更多的大学生爱上农科专业。

  初涉农学一心为当官

  从本科的华中农大、硕士的西南农大到博士的南京农大,再到现在任教的华南农大,想混口“城市饭”的罗必良,几乎戴了一辈子的“农帽”。罗必良到底有多喜欢学农?

  “按我当时的高考成绩,进不了武大和华中科大,但又不想去师范类院校。”原来,初选农业院校,罗必良是被成绩“所迫”。然而,真正让罗必良下定决心并最终与农业结下不解之缘的,却是因为班主任的一句话。

  他的高中班主任出身华中农业大学,上的是化学课。当年班主任建议罗必良考取其母校,罗必良问了句:“到华中农大上学有什么好?”班主任告诉他,从农业经济专业毕业的,全部都是当官的,很多当了县官。“在我们农村来讲,那叫大官!”回想起当年,罗必良窃笑不已。

  于是,他怀揣着“当官梦”进了华中农大。

  总在奢望为农民做点事

  尽管如此,但开学第一天,罗必良就为自己种下了一个截然不同的梦想种子——考研究生。罗必良回忆,开学典礼上,除了系主任外,还有研究生代表讲话。而当时整个系只有3个研究生。“很牛逼,感觉(研究生)跟老师平起平坐,因此,我打算这辈子都搞学术,不经商、不从政。”

  罗必良的研究领域甚宽,先后研究过生态农业、农村土地制度、区域经济、贫困与发展、工业化与城市化、乡镇企业宏观调控、国有企业改革等问题,且著作颇丰。但纵观罗必良的研究,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他的研究主线。至今他仍以“三农”为研究对象。

  何以罗必良如此热衷“三农”?1994年,罗必良在获得“广东省首届优秀中青年社会科学家”称号时,他的发言足以回答这个问题。他说:“我是农民的儿子,因而我从不放弃我的启蒙专业农业经济学。我总在奢望,能用自己的方式为农民做点什么。”

  感慨“农”字当头招生难

  “我敢说在座的你们中,95%的人不想来华农读书。”2002年起,罗必良开始担任华农经济管理学院院长一职,这往往是他在开学典礼上抛给新生的第一句话。但他随即会反问:“我这里有一流的教授、一流的学科,我这里是国家级的队伍,你(新生)有什么亏呢?”

  记者了解到,历年来,尽管华农经济管理学院招生为该校最火,但由“农”字牵头的国家级重点学科——农林经济管理,该院最好的专业,招生情况却年年在该院垫底。罗必良分析,现在的孩子对农业院校、农科专业嗤之以鼻,归根结底是整个社会的观念问题。农业,这一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行业,它理应得到更多的重视。

  谈高等教育

  希望用粉笔和黑板成就“脑袋”

  将自己一生都“绑定”在大学的罗必良,对今日之大学却颇为无奈。罗必良痛心疾首地指出,当今中国的大学城,都成了“芭比娃娃”生产车间。而他,希望坚持精英教育,把学生们的“脑袋”,训练成有思想的“脑袋”。

  大学城就是个来料加工厂

  “我为什么反对全中国的大学城,因为那没有文化,整一个工厂,名副其实的‘芭比娃娃’生产车间!”罗必良认为,现在的大学城根本没有大学的文化氛围和文化底蕴。城内师生分离,互动极少,学生散步也没机会见到教授,很难感受到大师的风采。“就跟打工仔在工厂的生存环境一样”,罗必良直呼,从城内走出来的学生,简直就跟芭比娃娃一样,“看上去很美”,但都是标准化生产线上出来的,没什么文化内涵。

  大学成了生产车间,大学校长成了包工头,教授呢,更像是商人。罗必良指出,现在的大学是“被办大学”,校长没有独立办学权,被一大堆指标考核。“它(大学)就是个来料加工厂。现在的大学校长哪还像个大学校长?真的就是一个包工头,根本没把大学当大学办!”罗必良一针见血地指出。

  而对于当下各大高校的大规模扩招,罗必良也持反对意见。他坚持认为,大学应当是精英教育,扩招后的大学变俗了,出不了思想家。“在这样的背景下,你玩什么一流大学?什么211、985,都是胡扯!”罗必良如是说。

  大学要培养大师而不是技工

  罗必良上课也用多媒体、也用课件。但他更喜欢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个“脑袋”的上课方式。边上课边与学生互动,不讲晦涩难懂的经济学理论,而是“大侃”菜市场的大妈是怎样卖辣椒的鲜活实例,听得众学子目瞪口呆、拍案叫绝。这就是他多年来坚持的思维教学理念——训练脑袋,即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

  也正因如此,他广受学生欢迎,成为了学校的“明星”教师,开个讲座过道上都挤满了人。他认为,人之所以读书,是要使自己具有深度。如果缺乏深度,就容易用肤浅的认识形成肤浅的观念。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罗必良炮轰大学城没文化 规劝学生早点结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