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爱技术网-河南网站建设-上海网站建设-SEO优化-网络营销-SEO三人行

  • 专注网站建设 服务热线: 13061801310

当前位置:我爱技术网 > 新闻信息 > 正文

游到产卵地,它们要经过艰难险阻

发布时间:2019-06-21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游到产卵地,它们要经过艰难险阻

长江商报消息 从众所周知的白鳍豚功能性灭绝,中华鲟、白鲟的几乎绝迹,再到长江江豚的岌岌可危……水生生物在以它们的消失告知人类,长江生态环境发生的变化。

近十年来,食客们珍爱的“长江三鲜”,即鲥鱼、鱽鱼和河豚也近乎绝迹,一位生活在鄱阳湖的渔民告诉记者,他十几年来几乎都没有见过鲥鱼和河豚,而鱽鱼几乎也从渔网中消失了。

专家认为,“长江三鲜”濒危的主要原因是“只有消耗,没有繁衍”。“作为洄游性的鱼类,‘长江三鲜’的生活更复杂,而人类的捕捞能力增强,在从海里到产卵场的路上,鱼儿需要经过重重渔网和大坝的阻隔,湖泊水位下降、水质变差又使其天然的产卵环境受到破坏。”长江地理多处走访,寻找“长江三鲜”濒危背后的原因。

本报记者 谢方 采写

长江三鲜:中国人素爱美食,尤爱吃鱼。鲥鱼、鱽鱼(同“刀”)、河豚因为肉质鲜嫩在长江中下游一带被称为“长江三鲜”,这完全得盖于它们的洄游习性。每年冬春之交,它们会从海里游到长江流域的干支流和湖泊内产卵,在上游的过程中,能量和脂肪不断转化为卵,到达产卵地之后,产下卵,而后再回到大海。

野生鱼类资源整体减少过半

今年39岁的詹北山,从小跟着父母在鄱阳湖上生活,从八岁时开始打渔,“生在鄱阳湖,靠水为生,以船为家”。回忆起几十年的捕鱼生涯,他感觉近十几年来,鄱阳湖的野生鱼类资源整体几乎减少了60%左右。

“数量下降最明显的是刁子鱼,至少减少了80%,鲫鱼、毛花鱼等常见的鱼也在减少,现在比较多的是鲢鱼、鲤鱼等”,詹北山告诉记者,自长江三峡开始蓄水之后,鄱阳湖的水位就明显下降,鱼类资源也明显减少。但意想不到的是,水位下降之后,浅草滩涂增多,倒带来了大量的龙虾,“如果不是这些龙虾,单靠打鱼的收入,已经不能维持我们的生活了。”

“现在什么鱼都在减少,见不到野生的了”,记者走访关山生鲜菜市场时,卖鱼的叶先生说,“湖北草鱼、鳊鱼多一些,还有一些鲢鱼和胖头鱼(学名鳙鱼,“四大家鱼”之一),其他的鱼都很少见了”。

在叶先生的记忆里,十几年前卖鱼的生意要好做多了。那时候武汉江边还能捕捞到大量野生鱼,而现在所卖的鲤鱼、鳊鱼、黑鱼、江鲢几乎都是养殖的,而且大部分还是江苏、安徽、江西等地所产,只有黄骨鱼还是野生的。“大家都喜欢吃野生的,觉得家养的有激素,可哪有那么多野生的呀”,叶先生感叹。

“肚子鼓鼓的”河豚,十几年没见过了

在众多急剧减少的鱼类资源里,“长江三鲜”的减少速度则是惊人的。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长江三鲜”中鲥鱼的产量可以达到每年2000多吨,而现在几千元一斤的高价也很难买到,几乎绝迹。

在詹北山的印象里,他十二三岁的时候,一年还能见到几头河豚,“肚子鼓鼓的,背部是黑色的”,但他已有十几年没有见过这种“长得有点怪”的鱼,更没有捕过了。“三鲜中的鲥鱼更是少见,比河豚还要少”,詹北山说,十几年来,鄱阳湖周边的渔民几乎没有见到过。

“现在偶尔还能见到的就只有鱽鱼,它们每年要到鄱阳湖来产卵”,詹北山说,前几年的时候一天还能捕几斤鱽鱼,每年清明之前,二三两的鱽鱼可以达到几千块一斤的价格,清明之后价格大幅下降,但也能达到几百块一斤,“一天只要打捞上来一斤,那一天的生活就不用愁了,但是从去年开始连鱽鱼也没有了,有时候几天都见不到一条”。

在詹北山看来,自三峡大坝蓄水以来,鄱阳湖水位就连续达不到要求,鱼类资源减少得很明显。“其实一年只有四个月捕鱼时间,下半年到10月份水位下降后,采砂船就来了,采砂船一来就洪水翻天,根本不能捕鱼”,迷魂阵等捕捞工具的使用对鱼类的危害也很大。

或许还有更多鱼类数量

正在急剧下降

长江地理:目前长江流域共有多少种鱼类资源?

杨德国: 上世纪70年代,国家做过一个长江鱼类资源的普查,结果显示长江里面有370多种鱼类,黄河200多种,珠江流域物种更丰富一些,因为它偏热带。近40年来,尚未组织过全面系统的调查,多集中在某个区域或者某个物种的资源调查上。但是,长江鱼类资源总量正在下降,这是毫无疑问的。

长江地理:长江流域濒危的物种有哪些?

杨德国:在长江流域,中华鲟、白鲟、胭脂鱼、鲥鱼等都属于濒危物种,还有在长江上游区域分布的鱼量也很少,但是这些鱼到底处于怎样的状况我们也缺乏相应的数据。长江或许还有更多鱼类数量正在急剧下降,但因为其个体比较小,经济价值也不明显,我们尚且没有注意到。

保护措施并没有减缓

鱼类资源下降趋势

长江地理:在保护这些濒危物种上面有哪些措施?

杨德国:目前保护措施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是划保护区,在这些鱼类生活的关键区域,限制人类的活动,减少对它的影响,比如在长江中上游有中华鲟保护区,在湖北石首有江豚保护区;第二个是,人工增殖放流,通过人工手段繁殖一些,增加这些物种的数量;还有一个是迁地保护,这是才开始的,有些物种产卵和栖息的环境被破坏了,通过人为手段寻找另外一个地方给它修建适合他们生活的区域。

长江地理:这些措施是否缓解了鱼类资源减少的趋势?

杨德国:鱼类整体资源在减少,这是无可置疑的。虽然近年来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但目前看来鱼类资源下降的趋势并没有减缓。

长江商报:有没有保护比较成功的例子?

杨德国:不能说成功,有些物种是有效果的。比如胭脂鱼,主要是作为观赏鱼使用。它是亚口鱼科在亚洲分布的唯一一个亚种,有研究价值。在它减少到一个极点时,人类开始重视和保护,国家将它定位二级保护动物,采取了增殖放流等手段。而且相对而言,它对环境的要求没有那么严格,繁殖的条件也不是那么严格。所以,目前资源量有恢复的迹象。

人类活动加快了鱼类代谢速度

长江地理:造成长江鱼类资源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杨德国:最主要的原因是人们喜欢吃鱼,而且尤其喜欢吃野生的鱼,过度捕捞,这对野生环境和野生鱼类的破坏或许是最关键的。

其次,人类长期的生产生活,对水体元素产生了渐变的影响,进而影响鱼类的生存环境,对它们的身体机能产生影响。虽然自然界本身就在自然的衍变之中,但人类活动加剧之后加速了自然环境的这种变化,“比如,本来一条鱼在平和的状态下可以活80岁,可能经过捕捞和环境变化之后,它只能活50岁或60岁”,人类的活动加快了它的代谢速度。

长江地理:为什么相较于鲫鱼、鲤鱼等常见鱼类,哺乳类和大型水生生物(如白鳍豚、江豚等)更易受环境影响?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游到产卵地,它们要经过艰难险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