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爱技术网-河南网站建设-上海网站建设-SEO优化-网络营销-SEO三人行

  • 专注网站建设 服务热线: 13061801310

当前位置:我爱技术网 > 新闻信息 > 正文

云南脱贫攻坚一线共产党员群像素描:“初心”写在脱贫攻坚主战场

发布时间:2019-09-07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省举非常之力推进脱贫攻坚。向每个贫困县选派1名驻村工作队总队长、1至2名副总队长,从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中央驻滇单位选派干部担任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村一村一队、全部覆盖。近年来,全省累计派出2.2万名党员干部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派出11万名干部驻村帮扶。目前在岗驻村工作队员3.5万多名。

这些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的党员、干部,离开家人,带着组织的嘱托,怀着一颗让群众过上好日子的决心,投入决战脱贫攻坚的艰苦战斗。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怀着一样的初心,为了同一个目标努力奋斗。他们的拼搏与奉献,谱写了一曲曲最具时代特征的扶贫壮歌。

今年的建党节,让我们走近这些以行动践初心的优秀共产党员,听一听他们的故事,他们的心声……

选择:舍弃小家 为了大家

一两个月回不了家,平时只能在视频调度中看看对方有没有出现。这是丽江市永胜县水务局派驻鲁地拉镇格克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赵丽和同为扶贫干部的丈夫的真实生活。

赵丽工作的地方是永胜县最偏远、最艰苦、贫困程度最深的傈僳族贫困村,山高箐深、沟壑纵横,离县城180公里,交通极为不便。每个工作队员回村时,后备厢里总是装满了汽油桶、液化气罐和蔬菜,“没办法、采购不便,只能一次多拉些”,赵丽说。

即便是这样,她从没有抱怨过。为了能让格克村如期脱贫,赵丽和队友多方协调落实水、电、路、住房等项目建设,一起拟定产业发展“一户一方案”,邀请专家为村民做技术培训……老百姓吃穿好了,收入高了,笑容也多了,赵丽说:“看到他们眼中那种由衷的喜悦,我知道,这就够了。”

放弃城市优越的条件,放弃和家人团聚的时间,大部分时间献给贫困户。这样的“取舍”是每个脱贫攻坚一线的党员干部都在经历的。

周伟智来自广东,是东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挂职昭通市巧家县扶贫办的干部。为了东西部劳务协作工作已经来云南工作近两年。去年,他帮助当地的贫困劳动力到广东省就业459人,在省内就业915人,到其他省市区就业712人,连妻子生产时都没顾得上回乡陪护。

临沧市检察院派驻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忙糯乡邦界村的驻村工作队长、第一书记毕起美则是干脆把“家”搬到了村里。2017年,她“任性”地带着刚满周岁的女儿和母亲一起去驻村扶贫,一转眼祖孙三代已经在邦界村生活了两年多。两年时间,毕起美为村里办了很多实事,和村里人相处成了“一家人”,她的女儿也被乡政府颁了个“忙糯乡邦界村荣誉村民”称号。

舍小家顾大家,源于一种信念、一种对党忠诚的赤子情怀。用省委下派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脱贫攻坚工作队员杨雨江的话说:“作为一名党员干部,看齐意识,大局意识是最基本的”。

今年2月,省委根据怒江州、镇雄县脱贫攻坚需要,从省直部门、省属企事业单位和昆明市、玉溪市精准选派了90名干部组成工作队,下派到怒江州、镇雄县开展脱贫攻坚工作,杨雨江成为其中的一员。

这批干部基本是自愿报名,经组织批准筛选后下派。从以前在办公室忙来忙去,到现在一袭迷彩服,一双胶头布鞋,每天都在路上,这样的转变对他们来说是历练,更是为了一份光荣的使命。

杨雨江2014年曾作为省委组织部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在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插甸镇安德村驻村一年,参加省委工作队被分到怒江州兰坪县干起了自己的老本行,他说:“我们必须保持只争朝夕的奋斗姿态,苦干实干,向自己、向组织、向群众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融入:不忘初心 赢得民心

刚入村时,腾冲市马站乡云华村的村民对腾冲驼峰机场派驻的工作队队员尹林伟有一种看法:“一个城里来的年轻人,适应不了农村,过两天就会回去”。

可过了一段时间,他们发现这个年轻人不仅没有回去,还在基层驻扎了下来。尹林伟每天第一件事情就是走村入户,和大家聊家常,每个月驻村时间超过25天,有时候甚至连续几个月都在村里值守。最可贵的是,他把群众当成亲人,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

一次,一名贫困户生病住院,家中的女儿生孩子无人照料,尹林伟二话没说拿出了自己的2000块钱给他们购买了婴儿用品等物资,解决燃眉之急。他还一次次争取支持,为困难群众进行危房改造,为当地小学改善基础设施、饮水卫生条件,并带领群众发展香椿、椿头产业增收致富。

群众的心暖了,愿意跟他交心谈心,就连农户家里养的狗都会把他当做熟人,尹林伟也因此获得了一个外号——“狗不咬”。

群众给驻村队员取外号,折射的是一种信任。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委宣传部派驻麻栗坡县猛硐乡猛硐村驻村工作队员王福成的外号叫“户户通”,因为他在村里一驻扎就是7年,对所负责辖区内的每户人家情况十分熟悉。

脱贫攻坚战场上,王福成是一位老兵,今年已经53岁。驻村的7年来,他带领村民打造了香草棚“省级示范村”,上扣林村“国门苗寨”,发展了甘蔗种植业、甘蔗酿造产业等,让贫困户一步步走出贫困。特别是2018年猛硐9·02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中,在自家的私家车被洪水冲走的情况下,他第一时间想到是的老百姓,做到的是冲出去救灾。灾后又迅速投入重建工作,直到一周后才抽出时间去找自己的车。

有人问王福成,是什么让他在扶贫一线坚守了7年?他说:“组织上信任我,把我派到猛硐驻村开展扶贫工作,猛硐就是我的第二故乡,猛硐村民就是我的亲人,我必须让他们过上好日子。”

谋划:发展产业 造血扶贫

产业扶贫是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但如何选产业?如何说服群众跟着自己干,考验着扶贫干部的耐心和毅力。

曲靖供电局宣威分局派驻双河乡扶贫工作大队长、梨树坪村第一书记邓冬为了给梨树坪村找出路,从网上自学了山药种植技术,又在宣威城郊自己租田试种成功,还磨破嘴皮说服超市采购人员,找好了销路。可当他把种植山药的想法告诉村民后,大多数贫困户却是拒绝的态度。

“如果卖不出去我全收了!”邓冬挨家挨户做工作,拍胸脯保证,还是收效甚微。他索性直接带领村里比较有威信的几个村民外出考察市场和销路!这下,大家终于相信种山药能赚钱,当年就有25户贫困户种植了山药。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云南脱贫攻坚一线共产党员群像素描:“初心”写在脱贫攻坚主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