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爱技术网-河南网站建设-上海网站建设-SEO优化-网络营销-SEO三人行

  • 专注网站建设 服务热线: 13061801310

当前位置:我爱技术网 > 新闻信息 > 正文

光明时评:周杰伦PK蔡徐坤:偶像注定被流量逻辑裹挟?

发布时间:2020-05-19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蔡周粉丝的大战,成了这几天娱乐圈的大新闻。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参与者、旁观者数量都非常庞大,简直成了一起文化事件。

  有声音认为,这是双方歌迷对自己偶像的一次表达;也有人认为,这是中年老歌迷为自己逝去的青春和情怀买单。但无论哪一方观点都无法否认,这本质上仍是一场流量战争。

  不管大家想“赢”得什么,想证明什么,最终都落脚到一个抽象的流量数据之上。

  也就是说,大家的参与,不管是更看重自家偶像的实力还是人气,都不自知的构成了对于流量逻辑的迎合。

  这种狂欢式的集体参与,不仅不是对于数据和流量的解构,而恰恰是用流量和数据再次解构了艺人的实力和明星价值,乃至一些本无需靠流量来证明自己的明星也无可幸免。

  而当我们在谴责一些流量数据造假的现象时,不应该忽视,流量逻辑的强力裹挟,正是数据造假的一个最大动因。

  在一个流量为王的时代,追逐流量,无论是粉丝自愿为偶像助力,还是偶像背后的艺人经纪注重流量营销,都有其存在的逻辑。

  真正需要反思的是,流量成了艺人实力、作品、市场价值的唯一“度量衡”,强大到所有人、所有标准都要被裹挟乃至绑架进去。

  不同年代的“偶像观”带来的认知冲突,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就像今天一些年轻人不知道周杰伦、张学友是怎么火的一样,当年那批现在已人到中年的周杰伦粉、李宇春粉,也曾遭遇了难以被上一代人理解的质疑。

  只是,那仍是一个周杰伦、李宇春与张国荣都可以并存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偶像,“张学友”不用担心“周杰伦”的压力,“张国荣”的粉丝们也不用看重与“周杰伦”粉丝的比拼。

  而流量为王的到来,正在改变这一切,偶像的定义、追捧偶像的方式似乎都在变得越来越单一化,每个人要么贡献流量,要么被流量所定价。这其实是比被流量逻辑绑架更让人担忧的事。

  曾几何时,一位艺人因为唱了什么歌,演了什么电影,才可能被关注并成为偶像。而今天却是因为先被关注带来了流量才可能成为偶像。

  如果说过去是作品成就偶像,现在则是流量制造偶像。本质上说,这或许也可以说是数据、流量赢了,而偶像却在渐行渐远。

  或许无需对这场流量战争中的双方作出高下判断。

  但从这场对决中,我们更应该深思的问题是,代际之间到底该如何促进更多的对话和良性沟通?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不同的艺术偏好、生活方式,到底又该如何共存?我们对偶像、对价值的定义,会不会只剩下流量一种方式?(闵 萧)

光明时评:周杰伦PK蔡徐坤:偶像注定被流量逻辑裹挟?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光明时评:周杰伦PK蔡徐坤:偶像注定被流量逻辑裹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