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爱技术网-河南网站建设-上海网站建设-SEO优化-网络营销-SEO三人行

  • 专注网站建设 服务热线: 13061801310

当前位置:我爱技术网 > 新闻信息 > 正文

无线连的“赶考”足迹

发布时间:2020-10-03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无线连的“赶考”足迹

■雷 彬 吴永华

无线连的“赶考”足迹

海军某联合训练基地某团无线通信连官兵正在进行通信演练。郭 鹏摄

晚风吹来,海面泛起点点波光。

海军某联合训练基地某团无线通信连连长李亮站在甲板上,迎着风,捋了捋汗湿的迷彩服。一旁,新兵刘保印正在对设备进行出海前的最后调试。

这两天,李亮和战友们来回穿梭于几个不同的港口码头。他们要给10余艘军舰加装相关设备。每上一艘舰,就留下一到两名保障的战友。现在,只剩下了刘保印和李亮。

忙了一天,刘保印脸上看不出丝毫疲惫。这是他入伍后第一次上军舰,对一切都感到很新鲜,整天绕着连长问这问那。

“连长,我们的天线信号会不会被军舰的雷达干扰?”

“万一遇到台风了,咋办……”

李亮一边回答着刘保印的问题,一边忍不住笑了。眼前,夕阳正渐渐往海平面底下沉,海鸥在远处盘旋,晒得满脸通红的新兵兴奋得上蹿下跳,发梢都是汗。

此情此景,李亮觉得自己就像是动画片中的“孙大圣”,“小猴子”们总是有问不完的问题,既闹腾又有趣。

“他们的征途开始了。”李亮猛然发现,这已经是他带的第4批新兵了。3年前,他和官兵第一次带着设备上军舰时,也像“小猴子”一样左顾右盼、问东问西。现在,李亮变得从容而沉稳。

这份沉稳,是改革大潮冲刷下的素质积淀。

2017年,李亮从观通部队选调到某无线连担任连长。算上他,全连官兵平均年龄不到22岁。

这支年轻的队伍组建即转型。历经3年蜕变,他们已先后10余次保障重大演习任务,足迹遍布这片海域的各个演兵场。

对于无线连官兵来说,成长的过程就如同每次随舰出征一般,有期待中的大海星辰,亦有不期而遇的惊涛骇浪。

走上一个新岗位,就像一艘船开到了一片陌生的海

与李亮一样,无线连官兵大都是从别的专业转岗过来。成为通信兵,是他们在人生规划中不曾预想的“章节”。

对于上等兵林科慧来说,转岗的过程尤为深刻。

18岁参军入伍时,林科慧梦想着成为“许三多”一样的特种兵,结果被分到某后勤单位,在炊事员岗位工作了一年。后来转到警卫连重新集训,现在他又成了一名通信兵。

“走上一个新岗位,就像一艘船开到了一片陌生的海。”连队第一次集会,官兵挨个自我介绍,当林科慧在台上说出自己的经历时,战友们若有所思地看着他,仿佛在看一面镜子。

对于新连队新岗位,大家的感觉都不太一样。

下士刘龙飞是从警卫专业来的,个性张扬的他从小喜欢舞枪弄棒,在原单位担任军体拳、匕首操“小教员”,常在射击比武中崭露头角。听说要成为通信兵,刘龙飞一下子“感觉找不到存在的价值了”。

上等兵刘炬耀却满怀期待。这名成长在草原的内蒙古小伙儿,憧憬着有一天能见识远海大洋。了解到新连队的使命任务,这位本科毕业生觉得自己离“远洋梦”更近了。

无论忧虑还是憧憬,时代的浪潮已经把官兵推到了一起。

在李亮眼里,大家专业不同、经历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都是“赶考”的人。

对于这次“赶考”,林科慧显得很从容:“有心打石石成砖,无心打石石胶连”——这句潮汕谚语,是当初特种兵“梦碎”时母亲跟他讲的,现在他用来鼓励战友们。

“从‘想当特种兵’到‘当好炊事员’,我一入伍就感觉经历了一场转岗。”那天,战友们饶有兴致地听林科慧讲述了更多的心路历程。

曾经,林科慧以为炊事员只需要管好“柴米油盐”,但他融入岗位之后才发现,专业要会、理论要学、军体也要练,“成长的脚步并没有因此而终止”。后来短暂转入警卫连,他能在3公里跑道上与新战友一较高下。

两次转岗的经历让林科慧认识到,在改革强军的时代背景下,任何岗位都可以成为提升自我的舞台。

“炊事班的故事讲完了,接下来要写好通信兵的篇章。”他说。

电话再次响起时,感觉大家不一样了

打电话,是最简单的通讯应用。走上通信岗位后,这群年轻的官兵才发现,平时随处可见的电话机,背后也可以很复杂。

中士刘佩是连队最“老”的班长。起初,李亮安排他掌管新设备,牵头把专业训练抓起来。

探寻未知,正是刘佩喜欢干的。就跟小时候组装家里的旧收音机一样,刘佩觉得,研究电子设备干脆用“最原始的方法”:只要在链路两端各接一部电话,根据电话是否能通、通话音质怎样,便能检验中间的系统功能和链路质量。

但最难的,正是中间部分的调试。那时候,官兵对新的系统不太了解,这部分链路就像设备中五颜六色的线一样,让人找不着头绪。他们只好对照参考资料,把每一个端口、每一类系统设置、每一种搭配组合都试了一遍。

“失败总是多于成功,但只要有一点小的收获,我们就很开心。”刘佩说,有时忙活好几天,电话终于响了,大家欢呼雀跃,像听到美妙的音乐。

然而,要达到上级要求的“形成战斗力”,没有这么简单。

第一次参加演习,官兵们带着设备清早出发,一直干到半夜两点。

“通信保障能力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演习复盘总结会上,简单的一句话,让官兵们听得“直冒汗”。刘佩暗下决心:“下一次绝对不能再给连队丢脸!”

回去后,官兵们经过讨论一致认为,“不能脱离专业理论一味盲干”。刘佩召集班员搜集资料、完善教案,连长李亮当起兼职教员,把自学的专业理论梳理汇编,带着大家学习探讨。

每晚,学习室都灯火通明。

不久,连队接到新的任务。官兵们分成若干小组,分别奔赴不同战位。

军舰越驶越远,大海越来越蓝。刘佩却没有心情欣赏眼前的美景,总想着如何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这一“仗”刻骨铭心。7人小分队将500多斤重的机柜和100多个设备箱一点点拆分,然后用手抬、用肩扛,一件件地运到了六层楼高的信号塔。

拆、装的过程,意味着曾经复杂繁琐的设备结构和网络原理已经被他们攻克。保障过程中,团队的协作让每个环节都更加顺畅高效。电话再次响起时,刘佩说:“感觉大家不一样了。”

真正跨过通信那道“门槛”之后,官兵们发现,里面的世界就像珊瑚礁一样绚丽多彩。

后来,他们经过反复推敲论证,画成了涵盖多型设备的网络拓扑图,制订标准化作业流程,成为历次演训保障的基础。

未来体系化作战中,没有人能置身事外

专业学通之后,每名官兵都想上军舰一显身手。

李亮提出了一个新要求:所有考核必须全部达到优良以上才能出海保障。

消息一出,不少人小声嘀咕。上等兵傅建富直言:“我们就是搞保障的,在任务中能把网络调通就行了,干嘛这么折腾?”

傅建富入伍前是一名咖啡师,“追求生活品质”的他只想在部队体验两年生活。他想出海,但又对连队的管理模式表示不解,一时成了连里的“重点人”。

得知傅建富懂电脑、打字快,李亮便带他学习报务专业的理论和业务,并在参加演习时将他安排到指挥所。

指挥导调大厅的态势屏上,一道道命令通过无线方式快速传递到各个作战单元。这一切让傅建富深受触动:“从没觉得战场离我这么近,原来我也可以成为有价值的那种人。”

后来,傅建富钻研专业、苦练体能,不仅成功通过了留队考核,还成长为团里响当当的业务骨干和军体尖兵。去年,基地组织军体运动会,他为连队一举夺回5块奖牌。

傅建富的成长,证明李亮的思路是正确的。

从最初转岗开始,李亮心里就很清楚,传统孤立的专业思维和“保障单位不打仗”的认识误区一起,都已成为过去——“未来体系化作战中,没有人能置身事外。”

每次任务,无线连官兵主要负责把演习数据实时传回导演部,并为战场裁决、导调评估搭建“桥梁”。李亮常跟官兵说,他们虽不直接操枪弄炮,但大家的战位本身就嵌在战场上,也要随时做好应对一切突发情况的准备。

今年夏季的一场实兵对抗演练中,任务编队在某海域意外受到电磁干扰,下士赖康果断采取应急措施,配合军舰相关部门研判情况、梳理上报,“特情”得到有效处置。

当官兵们像星星一样洒在偌大的海域,每个人都会遇到不同的情况。经历得多了,大家形成了一个共识:现在,保障员与一线战斗员可以没有明确的界限,就像新体制下的训练与作战没有太明显的区别一样。

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无线连官兵才在新岗位上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刘龙飞又当起了军事小教员,带着军体拳队伍在运动会开幕式上一展风姿;林科慧用切菜掂勺的手,一举夺得天线架设比武第一名;刘炬耀跨过体能难关,如愿随舰出海,见到了心中的“诗和远方”……

如今,他们的足迹仍在随着军舰的航迹,越走越远,越走越宽。

从“边角位” 到“舞台中央”

■胡天明

翻阅历史,从烽火台上的滚滚狼烟,到军马邮车的千里奔袭;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嘟嘟作响的电报电台,到计算机网络像触角一样延伸到陆海空天……古往今来,通信总是与军事紧密联系在一起。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无线连的“赶考”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