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爱技术网-河南网站建设-上海网站建设-SEO优化-网络营销-SEO三人行

  • 专注网站建设 服务热线: 13061801310

当前位置:我爱技术网 > 新闻信息 > 正文

古装剧:向何处去?

发布时间:2020-10-06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收视争鸣,古装剧正逐渐走向退隐江湖的日子。

曾几何时,打开国内电视,但见“大辫子”充斥荧屏,只闻“万岁”声不绝于耳。从英君明主到清官贤相,从宫闱秘事到恩怨情仇,当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康乾雍正等历史名君被逐一“点名”,当《包青天》、《大宋提刑官》、《神探狄人杰》的案件破了又破,当“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拍了又拍,当两个“王昭君”、两个“朱元璋”、两个“勾践”同时在荧屏出现……观众不禁开始怀疑:几乎每一部都众星云集,动辄投资几千万元,这到底是丰富了荧屏还是黔驴技穷、浪费资源?

2005年11月,由陈道明、唐国强、陈宝国、王刚、刘威等众多明星主演的长篇历史剧《江山风雨情》,以“全国之最”的强大阵容出击,播出后却惨遭收视滑铁卢。2006年,由陈好、焦恩俊主演的《我爱河东狮》,以及由姜文、张丰毅、许晴主演的《清宫风云》等古装剧又相继创下收视新低。投资方也开始问:古装剧怎么了?

一石激起千层浪

2006年3月,一条消息在影视圈不胫而走:“广电总局将严格控制古装剧在卫视的播出数量,央视播出的古装剧也将受到限制,特别是一套、八套。” 随后,在第一季度获准立项的电视剧中,古装剧数量明显减少,有一半没有通过立项报批的都是古装剧,仅有《红楼梦》等少数剧集获得了“生产许可证”。

曾红及一时、风光无限的“古装剧”三个字,一时间,如同一个不吉利的名字,人人避之惟恐不及。耗资过亿的《红楼梦》的投资方认为,《红楼梦》不能归为古装剧,而是经典文学名著重拍,带有“正剧”色彩。《济公》的出品方也把《济公》称作是“特殊题材”的古装剧。

从1998年至今,4部《康熙微服私访记》和3部《铁齿铜牙纪晓岚》可谓创造了中国古装剧的收视辉煌和一个传奇。然而,一手缔造了“铁三角”的张国立也自嘲“必须见风使舵”,宣布“今后基本都拍现代剧”。除了“重播次数太多,伤害了观众的眼球、造成审美疲劳”外,更直接的原因是,“再拍恐怕连本儿也收不回来了”。

目前,中央电视台影视部已明确通知清退了700集左右的古装剧集,据相关人员介绍,被“清退”的总集数将会达到2300多集。在2007年央视一套计划播出的大戏中,由唐国强主演的《贞观长歌》成为惟一一部古装剧。

不少省级卫星电视台也闻风而动,纷纷表示,将更加谨慎地选择购播电视剧。然而,如果按照每年只能播出两到三部的数量计算,一些省级卫视屯集的古装剧集已足够播五至六年。由于一般古装剧比现实题材剧拍摄成本高30%,考虑到播出时间和利润,不少剧组纷纷改拍现代剧。而如杭州横店等一些较大的以历史场景为主的影视城,则陆续迎来了各自的淡季

于是,有吸引眼球者甚至打出耸人听闻的标题:“‘古装’已死”。

繁华散尽终落寞

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古装剧大量涌现,可以说是相当长一段时期电视文化冲突与发展的自然结果。

中国早期的“古装剧”起步于对经典古代文学的改编。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红楼梦》(1987)、《西游记》(1988)、《三国演义》(1994)、《水浒传》(1998)陆续被搬上荧屏,不仅在国内热播,还热销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地,不仅对广大观众、特别是对青少年进行了一次普及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掀起了古典名著热,也向世界人民介绍了中国灿烂的文化遗产,在中国电视剧发展史上写下光辉的篇章。

90年代后期,随着电视剧市场逐渐放开,在商业利益与受众需求的双重驱动下,古装剧成为供需双方不谋而合的选择。

对于制作方而言,不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为古装剧提供了浩如烟海的创作题材,而且,远离了各种敏感的现实矛盾和权力冲突,更为古装剧提供了自由广阔的叙事空间,因此,大批作为商品的电视剧借助历史的包装粉墨登场。

对于观众而言,电视剧是一种娱乐、放松、消磨时光乃至宣泄的游戏。在古装剧集中,当历史被虚化为假定的陌生舞台,美轮美奂的古典建筑和古代服装给观众以新鲜刺激,远离现实的剧情内容给紧张的生活以暂时的逃离与放松,跌宕起伏、环环相扣的明争暗斗和悬念给好奇心和求知欲以满足;“以史为鉴”的旗帜,让喜欢历史的人“温故知新”,让喜欢思考的人话谋权、品人生,让感性的人在“古人”的故事里流自己的泪。

于是,有了1997年《还珠格格》的一炮而红,有了《康熙微服私访》系列、《铁齿铜牙纪晓岚》系列、“秘史”系列等大量戏说题材的一“说”再“说”、一红再红,有了种种知名的、不知名的、播出的、没播出的“长辫子”、“大长袍”。

2004年初,古装剧迎来了另一个新的飞跃契机,却也成为由极盛转向衰落的开始。涉案剧、红色经典剧由于种种原因全面退出黄金档,客观上直接促成了原本就热闹的古装剧处处开花,一发不可收拾,直至“泛滥成灾”。

短短两年里,古装剧不但同类题材大量重复雷同,更有大批粗制滥造。一方面,“快餐式”的生产与制作使得导演或编剧在处理剧情时已江郎才尽、难有新意,不得不用“噱头”来吸引眼球;另一方面,观众也开始对古装剧审美疲劳,收视率大幅下跌,扫“皇”打“妃”由此而来。随着古装剧对历史的“戏说”日益严重,从最初仅有历史学者势单力薄地疾呼“惨不忍睹”,逐渐发展到观众集体炮轰某部在央视黄金时段播出的明星云集的著名剧集。在历史剧集的虚虚实实之间,什么才是历史真正的原貌,普通观众越来越难以辨别。

从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到观众用摇控器投票的“收视率”,再到投资制作方的集体转向,此时,回眸古装剧刚刚兴起的20年前,再看看现在的电视荧屏和市场,观众还是那些观众,只是“江湖”已不再是原来的“江湖”……

明天看什么?

中国是当今世界电视剧创作生产和消费大国。据统计,2005年,中国共有有线、无线和卫星电视频道3千多个,电视剧年产量达到976部1.58万集。

收看电视剧,是中国老百姓茶余饭后最经常、最普遍的精神文化活动;播放电视剧,成为绝大多数电视台的主要生财之道和广告来源。作为一种文化形式,电视剧见证着现代人的生活、情感和社会演化,同时,它的发展历程本身也成为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组成部分乃至折射和记录。

早在2004年,涉案剧、红色经典剧受限时,已有不少人预见到古装剧的今天。因此,许多人也在担心,古装剧过后,仅存的现实题材中,都市言情剧必将大行其道,是否又会很快演化到让观众不胜其厌、广电总局不得不再下限令的那一天?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古装剧:向何处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