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爱技术网-河南网站建设-上海网站建设-SEO优化-网络营销-SEO三人行

  • 专注网站建设 服务热线: 13061801310

当前位置:我爱技术网 > 新闻信息 > 正文

北京天文台捕到坦普尔 据称今晚可再观测(组图)

发布时间:2021-01-10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坦普尔1号彗星昨晚9时36分在相机内定格,专家提醒今晚可以再次观测

北京天文台怀柔捕到坦普尔(组图)

 

  7月4日,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副研究员赵海斌在调试望远镜,准备观测撞击后的坦普尔一号彗星。中国天文科研人员得到了一次很好的观摩机会。

北京天文台怀柔捕到坦普尔(组图)

 

7月4日,台湾的小朋友在观看彗星展览。

北京天文台怀柔捕到坦普尔(组图)

 

美国民众将观测当成一个盛大节日。

北京天文台怀柔捕到坦普尔(组图)

北京天文台工作人员昨晚在怀柔拍摄到坦普尔1号彗星照片。

  摄影:寇文(北京天文馆)

  本报讯(记者张剑锋)因为“深度撞击”号撞击坦普尔1号彗星发生在北京时间的白天,北京天文馆馆长、研究员朱进昨日表示,对于我国而言,当时的彗星还处在地平线以下,根本看不到。大约晚9点以后,被撞后的彗星就会转到地平线以上,持望远镜就有可能看到。昨晚在怀柔断树岭上,北京天文馆组织了10余名专业人员彻夜在此进行观测,并于当晚9时36分成功拍到了彗星的暗影。

  “彗星亮度不到7等星”

  朱进说,他们的观测将持续到5日早上。“经度116°40′,纬度40°31′,海拔318米”,昨晚10时15分,朱进在怀柔北面的断树岭上,看着GPS大声告诉记者他们观测彗星的具体方位。

  此时,山风裹着人声萦绕周围。在观测现场的十多人中,除了天文馆的技术和管理人员,还有数名爱好天文的学生,他们携带着2大2小共4个望远镜,来到了断树岭上,开始在茫茫夜空中寻觅坦普尔1号彗星的倩影。

  2个大望远镜的口径分别为203毫米和106毫米,2个小望远镜是那些学生爱好者带的。最后他们选择了更顺手的106毫米的进行观测。“最影响观测效果的就是天气。”朱进研究员表示。

  但对于普通天文爱好者而言,能否观察到还取决于很多因素,包括该彗星被撞后到底为几等星的问题。资料显示,撞击前坦普尔1号彗星的亮度约为11等星,撞击后发生剧烈爆炸,亮度有可能增亮几十倍,变成一颗7等星。在晴朗的夜空,通过一架口径300毫米以上的高质量望远镜,就有可能观测到彗星的身影。

  北京天文台的工作人员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有云,过了一会儿没有了。趁着夜空晴朗,他们就抓紧时间赶快拍,“彗星亮度不够,估计也就是10等星的样子,肯定不到7等星,”他们把数码相机装到望远镜的后面开始拍照。

  “这只是一次普通观测”

  “拍到了!”9时36分,随着一声喊,一个黯淡的小点在相机内定格,“那就是坦普尔1号彗星”,朱进说,只能看到这些了,因为用地面望远镜,是不可能看到彗星被撞之后可能出现的暴风雪、尘埃状云团的,更不可能看到被撞后的残片了,“当然这也是意料之中的”。

  昨晚10时20分,站在断树岭上的朱进“直播”说,云又上来了,并且越压越低,看来再想拍到彗星恐怕不容易了。据他介绍,他们此次出征怀柔还有另一项任务,估计这次观测任务要到5日早上才能结束。他说,5日晚上仍有可能观测到坦普尔1号彗星。

  朱进提醒,如果天文爱好者有兴趣观测,最好要远离城市,尽量摆脱城市灯光的干扰,并尽可能地远离空气污染区域,用望远镜或肉眼进行观测,“这只是一种普通的观测,并没有什么高深的”,朱进说。

  “深度撞击”再掀上海市民天文热

  上海天文台成功采集到坦普尔1号图像

  本报讯 据《上海青年报》报道昨天,记者获悉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光学天文联合开放实验室佘山基地,成功观测并采集到撞击后的坦普尔1号彗星图像。据工作人员透露,这是用上海天文台内直径为1米56的光学巨型望远镜,成功拍摄到的。

  据悉从6月底开始,国内第二大、直径1.56米的天文望远镜,就对坦普尔1号彗星开始进行追踪观测。上海天文台表示,在对“深度撞击”后的坦普尔一号彗星进行观测和图像采集后,他们连接上电脑里提前制作的电子星图,并以最快速度上传至“上海网上天文台”论坛,以满足天文爱好者需求。

  昨天晚上,两名业余天文爱好者,带上自己的高倍望远镜来到佘山天文台,希望可以亲眼目睹人造“星象”壮观场景。

  但由于昨晚上空本市一直多云,观测被撞彗星的计划,只能作罢。

  据专家透露,观测天象最忌讳阴天和雨天。如果天空晴朗,一般用8厘米直径的望远镜,就能观测到光度为11等的星体。但上海地处南方,属于多雨城市。

  全年月朗星稀的黑夜不超过50天。据记者所悉,大部分业余天文爱好者,选择在家看电视或者直接上网浏览,搜集图片和资料。

  上海市天文学会秘书长、上海天文台佘山天文观测站站长林清博士认为,“深度撞击”坦普尔一号彗星是人类探索宇宙过程中的一个突破,全世界科学家都很关心。尽管这次探测活动是由美国主导的,但是它的研究成果,将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动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专家解读

  中国科学院天文学家点评“炮打”彗星

  撞击彗星意在为预防 小天体袭击进行练兵

  据新华社电(记者栾海)北京时间4日13时52分左右,美国“深度撞击”探测器释放的撞击器准确命中坦普尔1号彗星。此次撞击有助于揭示哪些天文谜团?关于彗星的形成原因和运行我们有多少了解?如此“轰击”天体能给人类带来哪些其他方面的启发?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李竞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解答。

  深度撞击意在一箭双雕

  李竞研究员说,在太阳辐射压和太阳风的作用下,彗星上的一些物质会逐渐蒸发。早先科学家通过地面望远镜观测,已知道彗星上蒸发的物质中有水、高分子物质和有机物。

  上世纪50年代有专家提出,彗星可能是由冰和岩石组成的松散“脏雪球”。但是,科学家迄今对彗星的彗核结构及其物质组成知之甚少。此外,坦普尔1号等回归周期在200年以下的彗星,来自已于1992年被证实存在的“柯伊伯”带。这个扁平环状带位于海王星以外,其中的天体都有可能保持着46亿年前太阳系形成时期原始物质的结构和状态,而离太阳较近的星体在太阳作用下,其原始物质已面目全非。因此,“深度撞击”在探究彗星内部和太阳系演化方面可谓“一箭双雕”。

  为何偏偏是坦普尔1号

  李竞说,坦普尔1号彗星由德国天文学家坦普尔于1867年发现。科学家通过长期观测已知道,这颗彗星在火星和木星之间、围绕太阳的椭圆轨道上运行。它相对于地球的回归周期为5.51年,迄今已发现其至少回归了25次。正是基于坦普尔1号的这些运行特点,人类的探测器才能在较短时间内追上它。

  此外,坦普尔1号靠近太阳时挥发的物质不多,因此专家估计,撞击器撞入该彗星后喷发物很可能会较快地“烟消云散”,并且不会重新覆盖撞出的坑,可便于附近的探测器“窥探”彗星内部的奥秘,而具有上述特点的彗星并不多。正是由于这些原因,美国研究人员才将坦普尔1号选为撞击对象。

  据李竞介绍,近年来的探测显示,有些“彗星”没有彗尾或尾巴很小;有些“小行星”却有彗发和稀疏的彗尾;一些“彗星”和“小行星”的运行轨道非常相似。因此,可能并非所有彗星的成分都能用“脏雪球”理论解释,撞击等近距离探测方式均有助于检验这一理论。

  为避免小天体来袭“练兵”

  李竞表示,成功实施这种撞击前,科研人员必须精确计算出探测器和被撞击目标的运行轨道,控制住探测器按既定轨道飞行,及时检测飞行参数以确定是否需要修正其轨道,发出指令修正或改变探测器轨道,准确地在预定轨道位置释放撞击器。目前,全世界掌握这些技术的国家不多。

  李竞指出,从理论上说,小天体撞击地球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如果研究人员通过探测和计算发现某一小天体要“亲吻”地球,那么人类就必须利用自己掌握的科技知识、手段,减灾防灾。有专家建议,发射轰击器,将威胁地球的小天体炸裂,使其分离成几个小部分,从而改变其运行轨道。这次撞击完满地命中“靶心”,可谓为避免小天体来袭而进行的“练兵”。

  美国西部可用10厘米望远镜观测

  李竞说,撞击后,强大的动能会转变成热能和辐射能,如果像估计的一样,撞击能产生直径200米、深50米的坑,就会出现剧烈闪光。在美国西部等处于夜晚的地区,天文爱好者能用口径10厘米以上的天文望远镜观测到闪光,但遗憾的是处于白天的地区无法从地面观测这一情景。尽管如此,探测器和撞击器携带的摄像设备可将撞击过程画面比实时情况晚几分钟传回地球,美国的“哈勃”、“斯皮策”、“钱德拉”和欧洲的XMM牛顿等太空望远镜都能捕捉到撞击情景,使世人分享这一盛况。搜狗()搜索:“坦普尔”,共找到 5,977 个相关网页.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北京天文台捕到坦普尔 据称今晚可再观测(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