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爱技术网-河南网站建设-上海网站建设-SEO优化-网络营销-SEO三人行

  • 专注网站建设 服务热线: 13061801310

当前位置:我爱技术网 > 新闻信息 > 正文

我与金庸先生的交往(之十六)

发布时间:2018-12-16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在与主办方讨论邀请的人选时,金庸先生希望能够邀请杨争光先生参加“华山论剑”的活动。金庸先生表示,他很佩服《水浒传》和《双旗镇刀客》的编剧杨争光,能够把这两部作品编排得这么好。金庸先生还提到了当时刚播出不久的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杨争光也是这部电视剧的编剧,金庸先生认为也拍得很好。金庸先生曾向我表示,如果有机会,会邀请杨争光先生来把自己的小说改编成电视剧,“我相信一定会很好看”。

  在与金庸先生对话了有关侠的内容之后,主持人请杨争光先生就此话题发表看法。

  杨争光:我觉得侠在现代社会还是有一定意义的,我们现在把侠脱离出来成为一种精神,侠义是弱势群体的一种幻想,只要有弱势群体存在,侠的精神就不会消亡。让我来理解,侠像补丁一样。比如有一件衣服有洞,侠是补充。太相信它也不行,但是没有它也不行。在现实生活当中没有侠义的人也是不行的,靠各种各样的力量,体制再完备,角落里面还是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种时候,需要有侠义之人站出来。

  刚才说到中国侠客和外国侠客的区别,我有一个看法,中国的侠更讲义气,有时候还有忠和义。这可能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关。外国侠客除了金庸先生刚才讲的为上帝服务外,我觉得他身上正义的东西可能比中国侠客要多一些。按现代人的观念来说,正义有时候并没有很刚性的标准,你很难说哪个对哪个错。因此,有时候中国的侠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这个事情这样做可能是不太合适,但是因为他是我的哥儿们,所以我就必须要做这个事情。这样做当然也会让人很感动,但是他做的行为的背后可能还是有一点动机不纯。我觉得这是中国的侠和外国侠客的区别。

  金庸先生:孔夫子讲侠义讲道理,他根据自己所想的凭良心判断,凭良心,讲天地良心,这个事情不对我就去纠正。孔夫子也认为,知道不对去纠正很合理的。

  杨争光:司马迁在《史记》上说过,“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侠其实还是经常捣乱的,文人也捣乱,在这一点上他们是一致的,但是还是有不同之处,我觉得侠跟孔夫子还是有差别的,孔夫子实际上是不捣乱的。

  金庸先生认为杨争光先生说得很好。在杨争光发言结束后,金庸先生悄悄地对杨争光说:有人问我武侠小说不写了,将来怎么样发展,我就想,像《双旗镇刀客》这一类小说还是可以发展下去的。

微信图片_20181126144923.jpg

▲1992年重回海宁袁花母校访问。

  那一天的直播确实做了很好的准备工作,在“华山论剑”的过程中,电视台插播了一些与金庸先生和他的作品有关的内容。陕西电视台的记者专程赴金庸先生家乡海宁市和袁花镇拍的电视短片,在主持人与金庸先生对话的过程中作了插播。金庸先生在看短片时和第四环节“情为何物”时前后四次做了抹泪动作。

  金庸先生去世后,我应朋友夏宏伟的邀请到他主持的“精英素宴”作了一次有关金庸先生的讲座。听众中有一位来自金庸先生家乡浙江海宁市袁花镇的女性朋友,她的微信名叫木末芙蓉。在互动环节,木末芙蓉问我:金庸先生生前曾六次回家乡海宁,但除了1992年12月回老家袁花镇时去过镇中心小学,后来再也没有踏上过老家的土地,这是什么原因?

  这个问题我也问过金庸先生。2003年7月,杭州金庸书友会创办,受金庸先生和另三家股东单位的委托,我在杭州筹办公司开张活动的具体事务。在众多的来宾中,有一位金庸先生的本家,他叫查建国,当时的身份是海宁市袁花镇人大主任。查主任专门找到我,希望通过我向金庸先生发出邀请,请金庸先生回老家走走看看,“查先生的旧居已经完全按老样子重建了,里面的摆设也是按老样子放的”。

  我向金庸先生转达了他家乡人的邀请。金庸先生与我说了一段往事。他说,在邓小平先生会见的时候,邓小平先生也向自己提起过这段家庭的悲剧。

微信图片_20181126145038.jpg

▲万润龙与金庸先生家乡人木末芙蓉合影。

  金庸先生原名查良镛。1924年2月,金庸先生出生在海宁袁花镇。海宁查家在当地是数一数二的世家望族。在查家祠堂上,悬挂着一副对联:“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这是康熙皇帝亲笔为查家御书的。当时查家称为“一门七进士,叔侄五翰林”。金庸祖父查文清1886年考取进士,是海宁查家最后一位进士。金庸父亲查树勋(一说为查枢卿,又名查荷祥、查懋忠)为查文清第三子。到查文清这一代,查家已经衰落了。到金庸先生出生那年,查家还有3600多亩土地,100多户佃农。查树勋是震旦大学毕业生,受过西式教育,比较开明。22岁大学毕业后,他开始经营海宁的大来钱庄。抗战期间,大来钱庄毁于炮火。查树勋对金庸相当怜爱,对他寄予厚望。有一年圣诞节,他送给小金庸一本查尔斯·狄更斯的著作《圣诞颂歌》作为圣诞礼物。金庸先生直到成年还把此书带到身边。

  2000年初,金庸在《收获》杂志发表自传体散文《月云》。书中写道:“从山东来的军队打进了宜官的家乡,宜官的爸爸被判定是地主,欺压农民,处了死刑。宜官在香港哭了三天三晚,伤心了大半年,但他没有痛恨杀了他爸爸的军队。因为全中国处死的地主有上千上万,这是天翻地覆的大变。”

  文中的宜官就是金庸先生。他父亲查树勋是在自己创办的袁花镇龙头阁小学的操场被枪毙的。

  1981年7月18日,邓小平会见金庸先生,其中谈到金庸父亲当年在 “镇反”中被错杀一事,金庸先生表示:“人入黄泉不能复生。那么多大人物,包括刘少奇主席都蒙冤而死,您邓小平先生也蒙冤失去自由,我会想通的。”

  1985年7月23日,浙江海宁县人民法院就查树勋案作出新的《刑事判决书》:“本庭认为,原判认定查树勋不法地主罪的事实不能成立,判处查树勋死刑属错杀。经本院审判委员会讨论,判决如下:撤销海宁县人民法庭一九五一年四月二十六日第134号刑事判决,宣告查树勋无罪。”

  1992年12月,金庸首度返乡,回到海宁市袁花镇中心小学。 “如果一个人离开家很久,在外边住的时间一长,对故乡怀念的感觉就越深……总想老了,再回到这个地方来住。”

  2004年8月17日,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到来之际,文汇报以整版篇幅发表了我采写的《金庸眼中的邓小平》,那是后话。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我与金庸先生的交往(之十六)